精研学科考点,提炼破题关键 | 指尖敲出竞赛路,代码织就成长章

时间:2025-10-16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阅读0

指尖敲出竞赛路

代码织就成长章

“再检查一遍动态规划的边界条件,这次模拟赛的时间复杂度一定要控制在O(n²)以内!”晚上九点,教室里依旧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备赛队员们正围着屏幕激烈讨论,屏幕上跳动的代码与密密麻麻的演算纸,勾勒出计算机专业学子备战学科竞赛的日常图景。

微信图片_2025-10-22_203831_041

从三个月前报名参赛时的“心里没底”,到如今面对复杂算法题能快速梳理思路,这支由5名大三学生组成的备赛团队,走过了一段“啃硬骨头”的备考路。最初接触竞赛真题时,不少队员对着“图论建模”“贪心策略优化”等考点犯了难——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到了竞赛题里总像“隔着一层纸”。“比如最短路径问题,课本上只讲了Dijkstra算法的基本原理,但竞赛题会结合实际场景加约束条件,刚开始根本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为了突破考点瓶颈,他们把近五年的竞赛真题按“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程序优化”三大模块分类,每天抽出3小时拆解经典题型,提炼出“题干抓关键词→模型对应考点→代码分步实现”的破题三步法,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导图。

微信图片_2025-10-22_203836_680

备考过程中,“团队作战”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遇到棘手的编程题,队员们会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负责算法设计的同学先在白板上画出逻辑流程图,擅长代码优化的同学则琢磨如何减少冗余计算,还有人专门记录讨论中的新思路,避免遗漏关键细节。那些一起在实验室熬夜改代码、啃面包的日子,不仅解决了难题,更让大家学会了“1+1>2”的协作法则。

比起解题技巧的提升,更珍贵的是备考中积累的“科研思维”。带队老师说过“竞赛不是‘刷题机器’的比拼,而是考验用计算机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他们在刷题之余,还会主动查阅竞赛题背后的技术原理,这种从“做题”到“思考问题本质”的转变,比竞赛成绩更有收获。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这段备考经历都让我们明白,计算机竞赛就像一场思维的远征——重要的不是终点的名次,而是途中学会的解题方法、积累的协作经验,以及面对难题时不服输的韧劲。”景丫丫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指尖不停敲击,代码持续运行,他们正用热爱与坚持,在竞赛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03班

(张昕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