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备赛,经验护航 | 羽毛球捡球机器人

时间:2025-09-04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阅读0

细节明方向

巧思出真知

作为一名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同时也是羽毛球爱好者,对羽毛球训练的热爱与对专业实践的追求,我正着手构思一款用于日常训练的羽毛球捡球机器人,用于参加学校小发明小创造比赛,核心目标是实现自动捡球与集中组球,以优化训练流程。在构思这款捡球机器人的初期,我有几点切实的心得体会:

首先,需求要从“自用”出发,拒绝“技术堆砌”。以往接触的项目常追求功能全面,但这次从自身训练痛点出发,发现核心需求其实很明确——能高效捡球、不损伤球、不干扰训练节奏。这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炫技。比如不必一开始就考虑复杂的全场SLAM导航,先聚焦高频落球区的覆盖,反而更贴合实际。

微信图片_2025-09-08_205212_736

其次,专业知识与兴趣的结合,能让思考更有“落地感”。因为熟悉羽毛球的特性,我会自然地关注球的重量、落地姿态、羽毛的脆弱性等细节,这些都成了硬件选型的依据——比如拾球机构不能用蛮力,移动速度要适配训练场的空间。这种“用户思维+专业视角”的双重考量,让设计方向更清晰,也更有动力去细化每个环节。

微信图片_2025-09-08_205218_322

再者,初期构思要“留有余地”,避免陷入“完美主义”。一开始总想着一次到位,既想实现精准识别,又想做到全向移动、自动避障。但冷静后发现,作为入门实践,应先搭建“最小可行框架”:先保证能识别并捡起球,再逐步优化结构和算法。这种“小步快跑”的思路,既能降低初期挫败感,也能在迭代中积累更真实的经验。

微信图片_2025-09-08_205223_953

最后,观察与调研比急着动手更重要。特意在训练场记录落球规律、观察地面环境,甚至模拟机器人移动的可能路线,才发现很多细节——比如网前球多贴地,底线球易滚向角落,塑胶地面反光可能影响识别。这些“现场感”的信息,比单纯查资料更有价值,也让我明白,工程设计的第一步不是画图或编程,而是深入理解“使用场景”。

这些体会让我跳出了课本上的理论框架,更真切地感受到“设计服务于需求”的意义,也让我对后续的实践充满期待——毕竟,能用自己的专业解决自己的“小麻烦”,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尝试。

机器人工程2201班 

(李审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