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打磨文字
台上闪耀光芒
“张梓彤,具有丰富的演讲经验。”这几个字落在简历上,轻飘飘的。可对我来说,大学这几年最重的分量,都压在那一沓沓反复修改、边角卷起的手稿里。深夜宿舍熄灯后,走廊那盏昏黄的灯,见过我最认真的样子——手里攥着写得密密麻麻的A4纸,对着墙壁一遍遍练习,声音压得很低,怕吵醒睡梦中的同学,却又舍不得收起那份对表达的执着。演讲,就这样成了我大学时代最诚实的“筑梦阶梯”。稿纸之上,每一字都浸着深夜的灯光。

真正让我理解“打磨”二字的,是“我的未来不是梦”那场比赛。选题就卡了我整整一周。想写点不一样的,又怕太飘;想讲实在的,又嫌太普通。最后定稿的那个晚上,我趴在宿舍床上,手机电筒的光照着稿纸,写写划划,直到第二页纸上布满了修改的痕迹,才终于找到想要的声音。

练习更是一场孤独的跋涉。空荡教室里的我,会对着视频为一个语气词的轻重反复尝试十几次—“这里该坚定一点,还是轻缓一些?”手指不自觉地在稿纸上敲打节奏,像在给自己的话配乐。有时候练到口干舌燥,反复观看视频里的自己,竟觉得陌生。那些字句从生涩到流畅,从纸面走进心里,再通过声音传递出去,这个过程漫长却踏实。慢慢地,我从背诵稿子,变成了真正在“说话”。

站在“我与科院的故事”的舞台上,讲到动情处,声音不由自主地轻柔下来,那些和室友在图书馆认真学习、在操场看台下躲雨的真实片段,让台下不少同学动容。而到了“庆祖国华诞”的赛场,深红色的礼裙让我不自觉挺直了背,当说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时,声音里是自己都没预料到的坚定。那种从心底涌上来的力量,让原本还有些紧张的手势,变成了自然而有力的表达。

比赛之外,成长从来不止一个赛道。后来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路演答辩时,又是另一番光景。这里不只需要激情,更需要清晰的逻辑和冷静的判断。准备答辩到凌晨两点,电脑屏幕上同时开着专业书、岗位要求和自己的规划图,那一刻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学以致用”。拿到三等奖时,我反而松了口气—不是为名次,是为自己终于把模糊的未来,画出了一张哪怕还不完美,却足够清晰的地图。
这些经历像不同的镜子,照见我的多面:演讲让我学会如何触碰人心,职业规划让我看清脚下的路。它们交织在一起,才拼出了我完整的大学生活。

现在偶尔有学弟学妹来问演讲的技巧,我总会先告诉他们:别急着找捷径,先找到你自己。
1.关于内容:别贪多,把一个故事讲透,比堆砌华丽辞藻更有力量。你真实经历过的,哪怕很小,也最能打动人。
2.关于台风:对着手机录像练习,比镜子更有效。回看时你会发现很多自己没意识到的小动作——摸头发、眼神飘忽、语速太快。这些细节,改掉一个,台上的你就自信一分。
3.关于心态:上台前,我会在后台用力握一下拳头,再松开。这个小小的仪式感,像是在告诉自己:准备好了。紧张从来不是敌人,它是你在乎的证明。
演讲的舞台没有真正的终点。每一次谢幕,都是为下一场更好的开始。于我而言,这些深夜里改过的稿、这些台上流过的汗,才是大学四年最闪亮的印记。而未来,无论站在哪里,我都会继续认真地说下去—用最真实的声音,为属于我的时代,发出哪怕微小却坚定的回响。
电信工程及管理2202班
(张梓彤/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