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弯腰之间看见
责任与改变
此前我参与了一场社区组织的“环境清洁行动”,和志愿者们一起走进老旧小区、河岸步道捡垃圾。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却在弯腰、分类、交流的过程中,收获了远超预期的社会经验,也对“环保”与“责任”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一、“小垃圾”里藏着大问题,细节见真章
捡垃圾的第一步,是打破““垃圾只在显眼处””的刻板印象。在小区绿化带深处,我们发现了被丢弃的过期药品、破损电池;河岸石缝里,塑料袋、塑料瓶被水流冲刷后嵌在泥土中,需要用夹子一点点抠出;甚至在单元楼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旁,仍有未正确分类的厨余垃圾混进可回收物里。这些细节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不仅是“脏、乱、差”的直观呈现,更藏在人们日常习惯的疏漏里——比如对“有害垃圾需单独投放”的忽视,对“随手扔”后果的漠视。每捡起一件垃圾,都是在提醒自己:环保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对“小事”的较真。
二、沟通比“硬捡”更有效,带动比说服更有力
实践中我发现,单纯埋头捡垃圾,效果是暂时的;让更多人主动参与,才是长久之策。有一次,我们在小区捡垃圾时,一位阿姨正准备把快递盒扔进其他垃圾桶,我们没有直接指出“不对”,而是主动上前:“阿姨,快递盒是可回收物,我们帮您分好,您看这样投,还能为环保出份力呢~” 阿姨笑着接受了,后来还主动问我们分类标准。还有小朋友看到我们捡垃圾,拉着家长一起加入,用小手捡起地上的糖纸。这让我明白:比起生硬的“说教”,耐心的示范和友好的沟通更能撬动他人的环保意识;而我们的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动员令”。

三、体力付出之外,收获的是“同理心”与“责任感”
几小时的捡垃圾下来,手臂发酸、鞋子沾泥是常态,但更触动我的是内心的变化。当看到我们清理后的河岸重新露出干净的石板,小区花坛里没有了散落的垃圾,路过居民说“看着都舒服多了”时,那种成就感远超体力的疲惫。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环保视角”观察生活:买东西时会下意识拒绝过度包装,扔垃圾时会多花几秒确认分类,甚至看到别人随手扔垃圾,会鼓起勇气温和提醒。这种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让我真正理解了“社会责任感”——它不是宏大的承诺,而是融入日常的、对身边环境的一份在意。
这场捡垃圾实践,没有复杂的流程,却让我在最朴素的行动里,读懂了“小事不小”的道理:一个人的弯腰或许改变有限,但一群人的坚持,能让环境变好,更能让每个人在躬身力行中,把环保的种子种进心里,让“小事不小”的担当,长成改变世界的微光。
软件工程2202班
(解嘉琪/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