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微光映乡野
青春感悟照初心
“原来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关于‘责任’与‘价值’的生动答案。”结束在朝阳村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这句话成了我最深刻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天的事迹,只是在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在俯身服务的点滴中,我对青春的意义、对个人与时代的联结,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这份从乡野间沉淀的感悟,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更厚重、更有力量。
初到村里,我跟着社区干部参与“防诈骗宣传”入户工作。出发前,我把宣传手册背得滚瓜烂熟,以为凭着“清晰的逻辑”和“标准的话术”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可真正走进老乡家,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复杂:张爷爷拿着陌生号码发来的“中奖短信”犹豫不决,反复问“这真的是骗子吗?他们说我运气好”;李奶奶担心“要是真遇到诈骗,钱还能追回来吗”,语气里满是不安。我准备好的“理论话术”瞬间卡壳,只能笨拙地重复“别信、别点”。后来跟着社区的王书记一起,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用村里之前发生的真实案例,跟老乡们说“骗子就像田里的杂草,看着无害,实则会偷走咱们的辛苦钱”,还手把手教老人们给手机装“反诈APP”,帮他们把子女的电话设为“紧急联系人”。看着张爷爷删掉短信时松了口气的样子,我突然悟到:所谓“为民服务”,从不是站在“知识高地”宣讲,而是要蹲下身、接地气,用老乡能听懂的话、能接受的方式,解决他们真正的担忧。原来“高大上”的初心,最终要落进“柴米油盐”的现实里,要让每一位乡亲都能感受到“被守护”的踏实——这是我在乡村学到的第一堂“责任课”。
让我对“成长”有了全新认知的,是协助村里整理“乡村振兴档案”的经历。翻着厚厚的档案册,从“土路变水泥路”的施工记录,到“特色茶园种植”的技术指导方案,再到“村卫生室升级”的设备清单,每一页都写满了乡村的变迁。那一刻,我忽然懂了: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顺遂,而是学会像乡村建设者们那样,面对难题不退缩,面对挑战敢担当;不是“自我满足”的小成就,而是把个人的成长,放进更广阔的时代坐标里——当我们的努力能为他人、为社会带来一点改变时,这样的成长才更有分量。这是乡村给我的第二堂“成长课”。
离开朝阳村那天,乡亲们站在村口挥手,稻田里的稻穗随风起伏,像是在为我们送别。回望这段实践时光,我没有收获耀眼的“成绩”,却收获了足以照亮未来的“感悟”:我明白了“责任”不是口号,而是“把小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的坚持;我懂得了“成长”不是独行,而是“与时代同行、为他人助力”的担当;我看清了“价值”不是虚名,而是“扎根土地、服务人民”的坚守。
这份从乡野间得来的感悟,早已融入我的血脉。未来,我愿带着这份初心,继续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无论走多远,都记得“脚踩泥土、心怀人民”的道理,让青春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走得有力量。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2302班
(张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