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信息工程学院各班于4月2日组织开展“学风建设我来说”的活动。
以学正风
以学促干,以学赋能
1.以学正风:深植勤学理念,筑牢思想根基
活动中,各位辅导员立足学科特色与社会需求,从“学风与成长”“学风与责任”“学风与未来”三重视角展开宣讲。通过分析当前就业市场对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要求,结合往届毕业生发展案例,阐明“扎实学风是个人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呼吁学生“以敬畏之心对待学业,以严谨态度深耕专业”。
2.以学促干:细化行动准则,强化规范引领
聚焦课堂纪律、考风考纪等关键环节,各位辅导员提出“三要三不”行动规范:“要主动预习勤思考、要专注课堂多互动、要独立作业严要求;不迟到早退荒废时光、不敷衍抄袭触碰底线、不心存侥幸违反考纪”。通过剖析学术不端警示案例,强化学生诚信意识,强调“学术品格始于细微,成于坚守”。
3.以学赋能:聚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为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辅导员们结合教育学理论与学科特点,传授实用学习策略。例如,推广“目标阶梯法”,将学期任务拆解为周计划与每日清单;倡导“输出式学习法”,通过讲授复述、思维导图构建深化知识理解;针对编程、实验等实践课程,分享“错题归因分析”“项目拆解复盘”等技巧。此外,还围绕时间管理、考前复习等共性问题,提出“碎片化时间利用”“结对互助打卡”等建议,助力学生提升学习效能。
学而思进,从我做起
学风建设大家谈,听听同学们怎么说。
刘焯雅:我认为学风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基石,也是我们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在学风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更要培养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作为学生,我们应当主动遵守课堂纪律,杜绝迟到早退、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在学术研究中坚持诚信原则,拒绝抄袭、造假等行为。同时,学风建设也需要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通过小组讨论、学术分享等方式共同进步。良好的学风不仅能提升个人能力,更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正能量。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勤学善思、求真务实,为建设更优质的学术环境贡献力量!
吴思睿:在学风建设的浪潮中,我实现了从懵懂踟蹰到笃定前行的深刻转变。曾经,面对浩渺的知识海洋,我时常心生迷茫,学习态度松散,将大量宝贵时光虚掷。学风建设活动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求知之路。课堂上,互动愈发热烈,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后,学术交流氛围浓厚,大家共同钻研难题。受此熏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制定系统的学习规划,沉浸于知识的汲取。在探索中,我逐渐领悟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路,我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沉淀,更是自律与进取精神的养成。
袁帅:我认为学风建设是每一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成长工程。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应从日常小事做起:课堂上放下手机专注听讲,课后主动与老师探讨疑问;拒绝考试作弊,用真实成绩检验学习成果;宿舍里成立学习小组,互相督促完成作业。学风建设不是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拿出行动——在课上多做一道题,在实验室多试一次操作,在课后多提一个问题。当我们把"主动求知"变成习惯,严谨、互助的学风自然会像春雨般浸润整个校园。期待与同学们携手,用踏实的态度为大学生活写下第一个扎实的注脚!
冀延哲:我认为学风建设应从点滴行动开始:在课堂上放下手机、专注听讲;课后主动复习知识、善用图书馆资源学习,实现自我管理;考试严守诚信底线等等,同样的,在学风建设中,离不开同学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例如与室友一同攻克学习难题,在班级群分享课堂时的笔记等,这些微小的行动都能凝聚成集体的向上力量。在我看来,学风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学风建设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学风的守护者,校园便会成为滋养梦想的沃土。
本次主题活动以“学”为主线,贯穿思想引领、行动规范与方法指导。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完善课堂督导、学业帮扶、推动学风建设从‘活动化’向‘常态化’转变,为培养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筑牢根基。未来,学院还将推出一系列学风建设活动,进一步巩固学风建设成果,营造人人争先、笃行致远的育人生态。
信息工程学院融媒体中心
(吴思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