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暖刘家堡
青春践雷锋
引言
为深入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青年学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近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01班16名志愿者走进太原市刘家堡非遗文化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同学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触摸非遗文化的脉搏,感悟匠心传承的力量。
过程
观千年积淀,启非遗之旅
活动伊始,同学们在刘家堡文化展厅观看了村落宣传片。镜头中,刘家堡的历史脉络徐徐展开——这座承载着明清古韵的村落,如今已成为非遗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视频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舞狮、漆器、陶艺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让同学们对即将开启的实践之旅充满期待。
触匠心技艺,感文化温度
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同学们踏上了一场“五感全开”的文化探索。第一站是气势恢宏的“舞狮体验”。红色狮头金纹闪烁,狮身绸缎流光溢彩,传承人示范了腾挪跳跃的经典动作。 “狮头重达十斤,舞动时需腰马合一”,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尝试托举狮头、摆动狮尾,短短几分钟便汗湿衣襟。“舞狮不仅是技艺,更是团结与力量的象征”,志愿者李涛同学感慨道。
紧接着移步至穆府老膏药工坊,药香扑鼻而来。第八代传承人为我们展示了以古法熬制膏药的七十二道工序,从药材搭配到火候把控,处处体现了“医者仁心”的坚守。而太原漆器工作室则让同学们屏息凝神——描金、剔犀、螺钿镶嵌,匠人以刀为笔,在漆胎上雕琢出万千气象。当得知一件漆器需历经上百次打磨、数月方能成器时,同学们纷纷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所折服。
悟守正创新,续文化薪火
实践进入互动高潮。葫芦雕刻工作室内,同学们手持刻刀,在葫芦上勾勒纹样;铿锵的鼓点与铜镲声交织成震撼的乐章;陶艺工坊里,旋转的拉坯机上,一块块陶泥在指尖逐渐成形。最令大家惊喜的是山西花馍体验——面团在非遗传承人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蒸制后麦香四溢,引得同学们连连赞叹:“原来食物也能成为艺术载体!”
活动尾声,全体成员齐聚刘家堡图书馆进行总结交流。透过落地窗,夕阳为非遗工坊镀上金边,与馆内现代化的数字展示屏相映成趣。“科技能为非遗保护做什么?”这一命题引发热烈讨论。班长聊起提出:“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建模复原濒危技艺流程,通过区块链技术保护版权,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承青年担当,绘传承新篇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场文化寻根,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当计算机专业的青年与千年非遗相遇,传统技艺的“慢工细活”与信息时代的“数字脉搏”碰撞出创新火花。同学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文化基因。守护这份瑰宝,既需要传承人的坚守,更需要年轻一代以新技术、新思维为其注入活力。
结语
离开刘家堡时,晚风拂过漆器工坊檐角的风铃,清音袅袅,仿佛非遗文化穿越时空的私语。计算机2301班的志愿者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踏上归程,他们将以专业之力搭建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的桥梁,让非遗薪火永续,让文明之光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