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赋能育新人 | 我院辅导员参加全省科研培训,解锁学术成长新路径

时间:2025-02-22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阅读0

我院辅导员参加全省科研培训

解锁学术成长新路径

2025年1月17日至19日,我院辅导员石嘉、周亚楠老师参加了2025年全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论文写作实务专题培训。三天的学习满载而归,两位老师不仅掌握了科研申报的“硬核技能”,更深刻领悟了辅导员“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职业使命。在学院辅导员集体办公会上,她们分享了培训心得,为我院学生工作注入了新动能!  

借科研培训之力,赋能辅导员工作

周亚楠老师:

1月17日-19日,我有幸参加2025年全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论文写作实务专题培训。

此次培训分为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社科类,我们参加的是人文社科类。

培训内容丰富、讲解细致,不仅系统讲授科研项目申报与论文写作的技巧,更是一次强化科研意识、引领思想高度与更新思维理念的学术盛宴。

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段鑫星教授高度凝练出项目申报成功的秘诀就是点子+本子+里子+面子的综合完美呈现。具体而言,点子就是选题,本子就是申报书,里子就是研究内容,面子就是格式。

以前,我虽关注学生工作中的问题,却缺乏将其转化为优质科研课题的敏锐视角。此次培训让我深切意识到精准选题的重要意义,正如专家说的“好选题是成功的一半”。

微信图片_20250223085141

第一、选题要新

契合现实需求、反映新现象与新事物、创新与实用、多学科视角。例如:新质生产力、国家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数字化;生育意愿、养育成本、新老人、流动儿童;

作为辅导员,就要紧密贴合时代需求以及学生工作实际痛点,兼具创新性与可行性。例如,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索校园心理干预新模式,既能满足学生迫切需求,又能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这样的选题就极具价值。

第二、思考你的本子凭什么国家立项?你的论文凭什么会被发表?

1.从个人兴趣到国家战略;

2.从自我视角与评委视角;

3.从个人学术偏好到公共话语;

忌:敏感话题、小众话题、介入学术纷争

第三、从哪里选题

1.自己的扎实基础;

2.前三年基金项目;

3.文献中发现的问题;

4.国家政策议题到研究问题;

作为辅导员,要将科研能力融入辅导员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学生工作的实际问题,挖掘热点焦点,研究难点堵点,积极探索创新,把工作总结变成思考、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凝练产出成果,提升学生工作的实效性、专业性与科学性,用实际行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立足岗位做科研,知行合一促发展

石嘉老师:

作为一名民办高校辅导员,我曾长期陷入科研焦虑:日常事务性工作繁重,科研经验匮乏,对课题申报与论文写作既渴望又迷茫。年初,我有幸参加2025年全省高校科研项目申报与科研论文写作务实专题培训班后,三天的学习让我豁然开朗。专家们系统化的方法论指导,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生工作与科研创新并非对立,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体。辅导员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既要扎根育人实践提炼真问题,又要掌握科学方法构建新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223085146

一、破题:从“事务型思维”到“学术型思维”的认知跃迁

过往工作中,我习惯将学生管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视为单纯的事务性任务。而通过培训,让我明白辅导员科研必须立足岗位实践,但必须超越经验叙事,在理论框架下实现实践智慧的学术转化。

以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选题需把握三个维度:

1. 实践痛点学术化:将工作中反复出现的难题转化为研究命题。例如学生“慢就业”现象,可从社会心态变迁、代际价值观差异等视角切入,而非停留于就业率统计层面;  

2. 微观现象宏观化:把个案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知。如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可结合教育公平、社会支持系统等理论构建分析模型;  

3. 本土问题战略化:紧扣国家政策导向寻找结合点。研究“00后”价值观引领,需关联“文化自信”“思政教育创新”等国家战略需求。  

这种思维转变启示我们:辅导员做科研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日常工作进行深度反思、系统提炼与理论升华的过程。

二、立论:在“外行视角”与“专家实践”间寻找平衡点

培训班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专家提出的“双重角色方法论”——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这对辅导员科研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1)像外行一样思考:保持对教育现场的敏锐感知

辅导员身处育人一线,每天接触大量鲜活案例,这是开展科研的独特优势。但若陷入事务性工作惯性,容易产生“经验遮蔽效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课题研究:一是场景重构:定期以旁观者视角记录工作场景,如将谈心谈话转化为案例日志;二是问题溯源:用“五问法”深挖现象本质(例如:学生躺平现象→学业压力?价值迷失?家庭期待?社会环境影响?);三是跨界联想: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重新解读常见问题。

(2)像专家一样实践:构建规范化的科研操作路径。申报书与论文写作需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

三、突围:构建“实践-科研-育人”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作为民办高校辅导员,科研突围需善用“三个杠杆”:  

(1)以特色定位破同质化困局

民办高校的体制机制灵活性可转化为科研优势。例如: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依托学校特色专业(如人工智能、康养护理),探索“专业+思政”融合路径;关注民办高校学生特殊性,构建差异化成长支持体系。  

(2)以团队协作补个人短板  

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行业导师”联合科研团队:与思政教师合作深化思政研究;邀请心理咨询师参与心理健康课题;联合企业导师开展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等等。  

(3)以成果反哺提升育人效能

科研最终要服务于育人实践。例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主题班会案例库;通过调研数据优化评奖评优机制;基于理论模型设计精准帮扶方案。  

四、启思: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辅导员

三天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辅导员的科研之路,本质上是专业成长之路。唯有将论文写在学生成长的故事里,把课题做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从“经验型工作者”向“学者型育人者”的蜕变。未来,我将以“三个坚持”自我鞭策: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学生急难愁盼中寻找科研灵感;坚持方法创新,用跨学科视角破解思政工作瓶颈;坚持成果转化,让理论研究真正照亮育人实践。  

辅导员做科研,既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更要有“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担当。这场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带着这些启示重新出发,在科研与育人的交织中书写属于辅导员的学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