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间:2024-11-14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阅读0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软件工程2402班于11月4日诵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学会坚强,在忧患意识的培养中助力梦想。

壹 内容简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文章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先提出论据,紧接着进行深入分析、引申、推论,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作者先列举六位在困境中振作精神、奋发努力而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证明逆境能够造就人才,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因而说服力很强。

微信图片_20241115185941

贰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1115185946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与孔子并称“孔孟”,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34]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叁 诵读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微信图片_20241115185952

肆 学生感悟

赵菁∶诵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仿若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深刻智慧。舜、傅说等贤能之人,在艰难困苦中崛起,让我明白忧患是成长的基石。困境能磨练人的心智,激发内在潜力,逼迫我们不断前行、突破自我。

 死于安乐”的告诫更是振聋发聩。在舒适的环境中,人容易变得懈怠、失去方向。于个人而言,若贪图安逸,便会停止进步;于国家来说,没有外患和贤士辅佐,就可能走向灭亡。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把磨难当作财富,居安思危,在忧患意识中砥砺前行,使生命在磨砺中绽放光彩。

郭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则典故,让我深刻认识到困境对人的磨砺与促进作用。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在艰难困苦中成就非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他们均在忧患中崛起。   忧患能激发我们的潜力和小宇宙。当面临困境时,我们不得不努力拼搏,寻求突破,就像弹簧,压力越大,反弹越强。这种压力能促使我们挖掘自身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磨砺中成长,变得坚韧不拔。   同时,它也警示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舒适的环境容易让人懈怠,如温水煮青蛙,逐渐失去斗志,沉迷于当前的处境,不思进取。只有时刻保持警醒,主动迎接挑战,才能不断进步。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因一时的安逸而忘记砥砺前行,应居安思危,让自己在忧患意识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向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前行

刘雅馨∶几千年来,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孟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等名言警句,无不透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之魂。历史向我们反复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警示着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切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和顺利而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而是积极进取,努力克服困难,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任正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深刻揭示了逆境与顺境对人生的影响。文章通过历代贤明君主与伟大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类在困境中往往能激发潜力、突破自我,而过于安逸的生活则容易让人失去警觉,走向衰败。读罢此文,我感受到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在逆境中不断磨练,才能逐渐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不被顺境中的安逸所迷惑。那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往往正是在各种挫折与考验中锻炼出非凡的毅力与智慧。反观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渐丰盈,人们是否更应警惕“安乐”带来的懈怠与惰性?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忧患意识,才不会在安逸中失去奋斗目标。文章传递的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也提醒我们整个社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不可忘却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于忧患,才有奋发;死于安乐,便是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