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非遗 | 劳动与快乐的结合——秧歌

时间:2024-04-07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阅读0

劳动与快乐的结合

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技艺、表演、民俗等文化形式,既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实基石。为传承丰富的文化瑰宝,信息工程学院以“探索非遗,传承非遗”为题,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蕴。接下来让我们聆听他们与非遗的故事。

名称:秧歌

俗称:社火

遗产类别:传统民间艺术

批准时间:2006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Ⅲ-2

微信图片_20240426225614

秧歌是中国广泛流传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于广场表演。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伍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渐成为祝贺性、娱乐性的新年社火队舞,表演内容多为汉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学者吴锡麒在其《新年杂咏抄》一书中认为宋朝流行的汉族民间舞蹈《村田乐》是秧歌舞前身。

微信图片_20240426225618

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

微信图片_20240426225624

通过欣赏大秧歌这样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传递给后人,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凝聚力。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让其继续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滋养和启发,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实现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也能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支撑。愿我们能够珍惜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绽放光芒,永远流传下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01班

 温昊琦